黄梅戏是哪里的省份

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、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,形成於清道光年間,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。

黃梅戲是哪裏的省份

黃梅戲之鄉,在安徽安慶和湖北黃梅縣均有此稱呼。一種說法: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,原名黃梅調、採茶戲等,現流佈於安徽省安慶市、湖北省黃梅縣等地。

另一種說法:安徽安慶是黃梅戲的起源地,被稱爲中國黃梅戲之鄉。1995年2月,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爲“黃梅戲之鄉”。1995年8月,被文化部授予全國“黃梅戲之鄉”稱號。2006年,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黃梅戲的劇目

1、傳統劇目

黃梅戲歷來有“三十六本大戲,七十二個小戲”之稱。經不斷地走訪老藝人、老戲迷,研究發現有文字記錄的劇本,整理、勘校後於1990年出版《黃梅戲傳統劇目彙編》,其中大戲98本(正本),小戲109個。

2、小戲

《打豬草》又名《偷筍》《扳竹筍》。據傳系民間藝人根據發生在宿松縣的真事改編而成,村女陶金花打完豬草,到竹園偷筍,被看園的男孩金三矮子逮住。金踏壞了陶的竹籃,引起爭執。後金得到陶的諒解,二人言歸於好。

《夫妻觀燈》原名《鬧花燈》。正月十五,大鬧花燈,農民王小六夫婦進城看花燈。二人邊走邊看,高興地議論着、模仿着。觀賞了各式新奇別緻的花燈後,心滿意足地回家了。

3、大戲

《羅帕記》該劇原爲上、下兩本,上本名《羅帕寶》,下本名《三鼎甲》。王科舉之妻陳賽金,遊園時遺失的羅帕,被姜雄拾去。進京趕考時,姜雄因調戲店主姐而露出羅帕,謊稱是陳賽金私贈。

王科舉信以爲真,休妻,陳賽金流浪途中生下一女二子。多年後二子赴考,父子三人同科應試中第,相認後一家人得以團聚。

《送香茶》傳統正本戲《趕子圖》之一折。張生和前妻留有一子保童。繼室楊氏趁張生和離家之時,將保童趕走。保童流落他鄉遭搶劫後,準備自縊,被蠶婦陳氏母女所救,陳女月英喜歡保童,借送茶吐露愛慕之情。張保童中第後迎娶月英。

黃梅戲的服飾與妝容

早期,由於經濟尚欠發達,黃梅戲的一些老藝人在演出時通常就地取材,向身邊看戲的觀衆借衣穿,少數名角自置一兩套常穿的戲服。而後各種角色行當服裝才逐漸齊全完善,服裝樣式以唐宋爲主,也漸趨寫實、影視化。

20世紀30年代開始黃梅戲的纔有了一些色彩清淡的妝容,50年代開始慢慢把兄弟劇種中的化妝形式融入到黃梅戲中,色彩開始變濃,並且當時社會的風尚變化也影響到了戲曲化妝,油彩逐漸代替了粉彩。

黃梅戲妝容的規範與京劇基本相同,千人一面的"俊扮",用濃妝淡抹達到對“生”“旦”的美化效果。一人一譜的臉譜化妝,用誇張、濃烈的色彩搭配線條將“淨”“醜”演員本來的面目勾勒成程式化的臉譜,可依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勾勒出或粗獷豪放或滑稽調笑的臉譜。

发布于 2024-09-19 09:09:04
收藏
分享
海报
1
目录

    推荐阅读